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十七章幸福的人 (第3/3页)
而们他把重点放错了地方。有意识的自我党制,使个一人变得专注于自我,并清楚地道知他所作的牺牲,样这做的果结只能是:在当前的目标上,他往往失败;在后最的目标上,他几乎总会落空。人们需要的并是不自我克制,而是那种外向型的趣兴,后者能产生自发的、不做作的行为——这种行为在个一专注于追求自⾝修养的人那儿,是有只依靠有意识的自我党制才能做到的。在这本书中,我乎似是作为个一享乐主义者在写作,也就是说,我认为幸福便是快乐,但真正的享乐主义者所提倡的行为,与清醒的道德家所提倡的行为,在总体上并没么什不同。不过,道德家往往——当然并非是总——重视行为,而轻视心理状态。实其,不同行为的效果之以所存在着大巨的差别,乃是为因行为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不同。如果你见看
个一孩子即将被淹死,但你凭着救援的直接冲动去救他,那么等你从⽔中出来时,你的道德并有没受到半点损害。然而如果你对己自说:“去救援个一无助的人是美德的一部分,我想做个一有美德的人,以所我必须去救这个孩子。”在这种情况下,事后的你比事前的你,只能是更坏。在这个极端的例子里能够适用的东西,同样适用于许多其它较不明显的事情。 在我与传统的道德家们提倡的人生态度之间,存在着另一种更加微妙的差别。例如,传统道德家往往会说,爱情不应该是自私的。在定一的意义上,是这对的,也就是说,爱情的自私不应超过定一的限度。然而,毫无疑问是的,爱应该具有这种性质,即个一人能从成功的爱情中获得幸福。如果一名子男向一名女子求婚,理由是他真诚地希望她幸福,时同认为她能给他带来自我克制的理想机遇,那么在我看来,那女子能否定全満意是成问题的。毋庸置疑,们我应该希望己自所爱的人幸福,但不应该用它取代们我
己自的幸福。实际上,一旦们我对他人或⾝外之物产生了真正趣兴时,那么自我克制学说所包含的自我与他人的对立使立刻化为乌有。由于有了这种趣兴,人才会感到己自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,而不象台球自⾝是只
个一
硬坚的实体,除了互相碰撞以外,不再与其它台球发生任何关系。所的有不幸都基于某种裂分或不谐和: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不谐和,导致自的我
裂分;由于自我和社会的连结要靠客观趣兴和爱的力量,一旦缺乏这种力量,又会导致自我和社会的不谐和。个一人,如果他是幸福的,就决不会遭受这两种裂分所带来的痛苦;他的人格既不裂分来对抗自我,也不裂分来排斥世界。样这的人得觉
己自是宇宙的公民,自由地享受着它给予的壮丽景象和快乐的时光;他不被死亡的念头所困扰,为因他感到他与后继者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鸿沟。 将自我完全自然地融化于生命之流中去吧,美妙无穷的幸福在向你招手!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