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八章 (第2/3页)
要紧,你需要面对的是读者,你做好工作,他们喜欢你即行。” 余小娟点点头,她凝视启之,忽然说:“算了。” “什么?” “算了,即使在一起,她每天晚上同十个八个大汉开会,你一个人在家看书,有什么意思,半夜她来,你有话说,她会答:‘亲爱的,我累极了,明日打电话到我办公室讲吧’,那又有什么思。” 启之啼笑皆非。 她拍拍师兄的肩膀走了。 大哥启超找他:“呵,总算听到你声音了,星期六小宝学校举行卖物会,来凑个热闹可好?” 启之沉吟。 “启之,放心,我们保证不讲你不爱听的话。” 启之不好意思“一家人,大哥,爱说什么就说什么。” “届时见你。” 星期六他与大哥一家去卖物会游览,小宝骄傲地告诉他:“运动场已经盖好。” 一定是庭芳的功劳,她说她会跟进。 掷球换物摊位有个漂亮的小女孩一直掷不住目标,启之见义勇为,锄强扶弱,帮她赢到一只大白兔玩具。 小女孩的阿姨出来道谢,她同外甥女一般漂亮,邀请启之吃冰淇淋。 到处是芳草。 但是周启之完全不打算归还好意。 这时,有一个小小男孩神气地走上讲台,拿起金色小喇叭,嘟嘟地吹响。 这是什么一回事? 家长渐渐往讲台围拢。 只见校长笑嘻嘻走上台“各位来宾各位同学,欢迎光临我校卖物会,今天我们有一位特别嘉宾,为新建运动场剪彩,请各位欢迎王庭芳小姐。” 哎呀。 大嫂马上说“哟,我完全不知此事。” 大哥也说:“真意外。” 启之当然相信他们。 这时王庭芳款款上台,取饼劳作小剪刀,剪断缎带,也不演说,开始与家长交谈。 家长们高兴极了,又拍照又发表意见。 新闻部显然没通知记者,场子里没有外人,分外自在。 启之躲在人群后静静看她。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这样很好,保持一个距离,只要知道她安好,他已心足。 庭芳穿着灰紫色套装,时髦的短发型,戴珍珠耳环,她瘦了一点,但是精神很好,全神贯注,眼对眼那样听家长倾诉。家长们被那种眼神慑住,陶醉不已,完全被她的魅力征服。 启之微笑。 庭芳又老练进步了,这班孩子的爸妈简直无交架之力。 大哥大嫂站在一旁不出声。是,是这个伊人,曾经莅临他们蜗居,吃饭洗碗聊天。好像已是很遥远的事了。 忽然小宝走近去,他刚要叫她,她已被校长护着离去。 她的保镖警惕地四周张望。那是一个新人,爱司果然已经离职。新护卫比爱司更加神气,像是大内高手。 小宝抬头失望说:“她不认得我们了。” “不不,”大嫂说:“今天人太多,家长们缠着她不放。” 有家长说:“她最受学生欢迎,一年来为教育处做的事,比人家十年还多。” “最佳例子是限书包重量及功课数量,状似琐碎,实则救了八十万学子,还有大量采购图书,扩建校内运动场及图书馆,采用电脑教学…法宝数之不尽,教育部官员需直接向她汇报。” 启之低头走开。 大哥的手轻轻搭在他肩上“我真的不知道。” “我明白。” “真的一丝希望也没有了?” 启之点头。 “试试努力。” 那天回到家中,启之再拨她的电话,已经不通。 他已尽了力。 相信她也是。 人对了,但是时间与地点完全不对。 稍后,王庭芳竞选连任的宣传排山倒海而来。 她的竞选团体派了眉目清秀的学生在街角摆摊位送襟章及海报。 周启之路过,每样选一款。 那女学生殷殷叮嘱:“你是王小姐的拥趸吧?襟章别这里,海报贴窗上,图案字样向外,好让别人看见,三角小旗贴在车上。” “谢谢。” 没走几步,又被别的政党代表拦住“喂先生,你不是真的相信王庭芳干得了大事吧。” 启之答:“我不会那样说。” “想清楚,女人主政,非吉祥之兆。” 启之头也不回走开。 城内一片热闹,市民受到一人一票刺激,似打了强心针,浑忘经济不景,疫症连绵。 领先报一贯洒狗血,大字血红标题:一人一票,自由选举,死也死在自己手下。 赫坏人。 融岛史无前例的首次选举领导人。 启之又到王庭芳选举总部去张望。 只见人头涌涌,朝气勃勃,人人兴奋投入,忙碌不堪。 特色是年轻,工作人员平均年龄据说只有二十五岁,王庭芳主张大量聘请应届大学毕业生。 像所有自由选举一般,竞选者均尽量把对手抹黑,抬高自身,在他们口中,王庭芳弱不禁风,喜怒无常,专耍小性子,冲动冒失,差些没加上水性杨花,朝秦暮楚这种字眼。真不是平常人可以抵受得住。 大嫂看完头条问丈夫:“你一定去投票吧。” “当然,难脑粕贵机会,焉可放弃。” “投给谁?” “王庭芳呀,因为她亲身来我家拉票。” “我也是,亲友也喜欢她,说她愿赴全力,又无家累,全心全意服务融岛。” “我从未投过票,不知可会手颤。” “从前是盲婚哑嫁,稍有风吹草动,即可破口大骂,怪政府赖社会,现在自由恋爱,错了只好哑子吃黄连死忍。” 大哥说:“不怕,三年后若觉得她货不对版,又可另选他人。” 大嫂点头“这制度真好。” 周启超深深吸口气“你说的对。” 凡是拥护王庭芳的市民均读领先报。 余小娟回巢之后文字论点愈发精湛,她的专栏仍叫《特首小姐你早〉,不过已不是花边揭秘式文字,她实事求是地向领导人提供有建设性意见。 政府新闻组开始重视这个专栏,有问必答,迅速回复,造成一条新渠道,他报纷纷效尤。 林森为此得意得不得了。 “周启之,都是你的功劳。” 启之说:“这还关我什么事。” “启之,你了解她,你接近过她,你知道她脾气,你肯定她是一个明智开放会的接收相反意见的人。” 那天傍晚,电视新闻片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