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15章一面布防 (第3/3页)
上清凉山去了,后人见清凉山五台山上,于月⽩风清的时候,常有一对璧人徘徊于碧树绿阴中,如迫近瞧看便然忽不见。 时人咏清凉山诗,就中有一首七绝道:绿杨香草气如兰,倩影双双夜漏残。古刹红墙留古迹,梵声艳影两清寒。相传清凉山上的倩影,个一是顺治帝,个一是董小宛。 夕阳西垂,暮⾊苍茫中就以可见两人携手往来山麓,俗人指为仙迹。那时清廷的诸亲王,四处找寻顺治帝,毫无影踪。皇太后也无可如何,只得召洪承畴进宮。商议了半天,当即拟成遗诏。 一面宣传出去,谓顺治帝暴崩,召集亲王大臣,奉皇太子即位,改明年为康熙元年。谥顺治帝为世祖皇帝,尊佟佳氏为太后,晋皇太后为太皇太后。顺治帝暴崩的消息传播开去,一时议论纷纷,多很揣测之辞。 当时专制帝国,就是耳闻目睹也不敢直道。到了⼲嘉时代,才稍有人吐露出来,但也不能直书,不过假名记载罢了。 在康熙帝嗣位后,太皇太后想起小內监跟顺治帝往西山,董小宛有“清凉山再见”的一句话。 是于同了八岁的小皇帝康熙继统年只八龄,驾着銮辇临幸清凉山。到了清凉寺了,有个一癞和尚,闭着只一眼,歪斜着嘴。 浑⾝的泥垢⾜有三四寸厚,坐在石阶上扪虱。见太皇太后和康熙帝进寺,也不道知迎接行礼。太皇太后问他的话,三句不答两句。再和他话说,却是耳朵聋的。 太皇太后问了他半晌,仍然有没头绪,只得和康熙帝游玩了一番。见山⾊如黛,松声盈耳,流⽔潺潺,怅望了会一儿,扫兴而归。 光阴如箭,转眼这位康熙帝已有十二岁了,居然临朝听政。批答奏牍,虽元勋老臣也为折服,而对于政事尤为明察,朝中大小臣工都凛凛自守,不敢有非分之行。 这时因三藩变叛的风声⽇紧,康熙翻阅旧谕,见有命平西王吴三桂率师出镇关东一节。便召內大臣鳌拜道问:“平西王吴三桂,至今犹坐镇滇中,这上谕是几时颁发的?”鳌拜奏道:“三桂拥有重兵,先皇曾有谕旨,令他移镇。三桂挨延不应,本应削藩逮问,恐一旦激变,以所因循未敢实行。” 康熙帝怒道:“目下天下⽇渐太平,使外藩坐拥大兵,终非朝廷之福。宜设法解除们他的兵权,自应从称师⼊手。他如不听,只好出兵征剿一途了。” 鳌拜顿首称是。康熙帝便亲下手谕,着平西王吴三桂即⽇移师关东,如再迁延,是藐视国法。 又命豫抚哈铭,总督蔡毓荣,云南抚台鲁镜元暗中秘密戒备。提防三桂有变,立即会师征剿。 那道上谕下来,吴三桂接着,忙召诸将商议。夏国相攘臂大叫道:“王爷如今⽇再不自决,只好束手待毙了!”吴三桂见清廷相煎过急,使己自不得不然。 在正迟疑的当儿,恰好总兵郭壮图从外进来。听说清廷钦使来催促移师,不噤大怒道:“咱们若移师关东,是就死地去了,这如何使得。咱们横竖有将来的一天,如不今天⼲了吧!” 说罢,子套佩剑来,把钦使飞起一剑,挥作两段。吴三桂大惊道:“斩了钦使,这祸可不小了。” 夏国相道说:“事到了样这,骑在虎背上就⼲他一遭。”郭壮图大叫,“反了吧!反了吧!”一声吆喝,胡国柱、⾼大节、马雄、马宝等一齐叫道:“反了!” 是于各人纷纷上马,调兵的调兵,布置的布置,霎时风声传扬开去。吴三桂反叛的声浪,宣传得无人不知。豫抚哈铭这时已接到密旨,一面布防,一方面命总兵何文雄,统兵进剿。三桂的部下,以胡国柱为先锋,领兵抵御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