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百二十七章:沧州兵谏下 (第1/2页)
第四百二十七节 沧州兵谏(下) 崇祯十五年九月,⽇月并阳,两九相重。 按理来说,重阳这天,百姓都要和亲人登⾼“避灾”大户人家则是全家出游以庆贺佳节,可历城附近的人家却围在城外演武场周围议论纷纷,有没几个要出门的。 正值重阳佳节当⽇,山东军四大营及明威中军齐聚历城,战甲慷锵,钢枪如林,山东总兵、左都督王争在正演武场內校验军兵。 演武场內,旌旗招展,董、⻩、邓、⾼四字认旗与玄鸟旗交相呼应,护卫四周,最央中是明威中军帅旗,蓝底⻩边,一条张牙舞爪的华中龙。 台下,四大营战兵头戴亮闪闪的云翅盔,手持精钢虎枪或是腰刀盾牌,⾝披红⾊全⾝罩甲,哨官及以上的军将们还配有腿裙,皆是面容严肃。 前些⽇,朝廷爵号一事在山东闹得风风雨雨,山东军上下,听到这个消息后,无论武将、军议司文吏是还普通兵士,是都怨愤难消。 朝廷此举,可谓既失民心,又激众怒。 不知为何,仅仅去过了个一多月,谣言却很快就在山东、河南、湖广,至甚是南北直隶都流传来起。 听到的人除了少部分暗中讥笑以外,其余百姓纷纷在为王争鸣不平。 然而崇祯皇帝依旧言辞拒绝,将奏疏驳斥发回山东,逼不得已,王争只好下令山东军在历城汇聚,准备举兵前往沧州,拉开了规模浩大的兵谏序幕。 这便是晚明时期,由时任山东总兵、左都督王争发起,旋即轰动天下的“沧州兵谏” … 山东军在历城集合后,号称二十万战兵,由左都督王争亲自率领,迅速开往沧州。 沧州,东临渤海,北依京畿,南接山东,京杭大运河穿贯城中,许也是为因临近渤海,以所得名沧州,所谓沧海之州便是如此。 沧州城位于北直隶河间府央中地区,距府治河间有些距离,距大明京师不过二百公里,沿途道路皆为平原,骑兵⽇夜不停,五⽇內可抵城下。 自古以来沧州是都南北交通的枢纽要地,明代时,更是南北漕运的必经之处,虽是州城的规格,可单单论起繁华程度,却和山东济宁的相差不远。 时任沧州守备汪栋听闻山东军大兵来袭,惊慌失措,⽇夜惊惧不安,知不可力敌,当接到山东军已行至吴桥的塘报后,当即昏倒。 醒来之后,沧州守备汪栋连夜率家丁三十潜逃出城,自此不知所踪。 汪栋为避山东军北上路线,不惜弃官潜逃,知州吕潜宁为官⾝与名声所累,想逃不成,又无法管束武将军兵,没多久城內便乱成一锅糊粥。 失去守备的庒制,沧州城中明军很快便裂分为两派。 其一以千总邓茂为首,言山东军乃正义之师,主张打开城门迎接王大帅⼊城,其余则是遵从知州吕潜宁的意思,固守不放贼军⼊城,以待京师的旨意。 九月十一⽇晚,邓茂带着亲丁在街上巡视的时候,见看一名在正奷**女的百总,当即大怒杀之。 岂料这百是总城內另个一千总韩胜芳的部下,邓茂这般作为,等同于公然叫板,韩胜芳连夜披甲,气势汹汹的带部下前往军营叱问。 个一明军火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