惆怅还依旧_第三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三章 (第4/5页)

婆茶。前事忘掉,重新为人!

    现今,自己屈居斗室,成全了他人,反过来,还被翁姑认为地方浅窄,招呼不周。也真欲哭无泪,无话可说了。

    穆澄但愿快手快脚,把一干人等招呼妥当,过得了这一晚就好。

    当穆澄把煮好的送肴放到饭桌时,顺眼往客厅望去,真是惨不忍睹。

    平日是窗明几净,整齐干净,现今被祖德两个男孩捣乱得天翻地覆。

    那两只小猴儿干脆连鞋子也不脱,就在硫化上跃来跳去,玩他们那个叫“第三次世界大战”的游戏。穆澄苦笑,也真是太名符其实了。

    “好啦,好啦,把鞋子脱了,免弄得地方太脏,等会儿你们伯娘要多一番功夫!”

    穆澄说这番话时,还是笑脸迎人的。可是,得回的反应就太令人失望了。

    穆澄的家翁放下了杂志,抹下了脸,对媳妇说:

    “大嫂,难得小孩子活泼好动,为甚么要阻止他们了?你未曾生养过,就不知道做父母的心情,我们恨不得孩子能一天玩足二十四小时,如果整天坐着不动,怕是患上痢呆症了!”

    穆澄整个的呆住。

    她有一种冲动,在下一分钟,就要冲过去,拉起那两个小顽童,扔出门外去。

    她家翁又再借题发挥,揭她的疮疤、刺她的心。

    是的,老人家抱孙心切,这种情怀。不难理解。

    但,不能为了她穆澄嫁进陶家这些年,都没有生养,就周时的备受责难,且用那尖酸刻薄的言语,戳得她一心是血。

    难道穆澄自己不着急,不难堪,不愧怯?

    连丈夫陶祖荫,在这事上头,直至目前为止,仍未给过自已甚么压力,倒经常由次一等的所谓亲人来攻击她,也真是太过份了。

    一念起那两个顽童如今居有定所,也无非是她的功劳与牺牲,跑到自已的地盘来,还肆无忌惮的严重破坏,更气!

    然,她还是极力的控制脸上的肌rou。把那口鸟气硬生生吞下。

    小童无罪,更无辜。自己正不值别人拿他们的行动为借口来攻击自己,又怎能不正己而正人?

    千错万错,都是在孩子们身边的成年人的错。

    穆澄默然地掉转头去,收拾饭桌。

    突然的在背后有很巨大而清脆的霹啪之声,回头一看,孩子们打碎了一个读者送给她的水晶烟灰盅。

    穆澄赶忙别过脸,快步走回厨房去,把弄好的送菜搬出来,完全当没有事情发生过一样。

    哀莫大于心死。

    此之谓也。

    饭桌上,穆澄默默的嚼着,牢记着久不久就要给家翁家姑小叔小泵,甚至那两个顽童添菜。

    穆澄已习惯了事无大小,都克尽熬道。至于对方的反应如何,也只好任天由命了。

    小叔子的这对儿子其实是顶讨厌的。

    那大的一个,少说也差不多有九岁了,拿一对筷子在手,尽往一碟碟菜上挑,把那鸡块翻来又覆去,最终还是没有一件上意。歪一歪头,一对筷子往咀里塞两秒钟,再抽出来,朝另一碟菜进发。

    看得穆澄连胃口也掉尽!

    若是她的亲生儿子,老早把他吊起来,打个屁股开花而后已。

    现在呢,连不满都不敢写在脸上。

    穆澄的翁姑把两个孩子捧上天,不论这两位齐天大圣如何的无法无天,凡人一律休得妄论。

    穆澄的小泵手陶祖玲说:

    “大嫂,你有把自己写的书放在家里吗?”

    穆澄一听,便知就里。每次他们来。小泵子一定会拿她的一大堆书走,广送她的猪朋狗友。

    穆澄最后把心一横,这班亲戚一上门来,她就把自己的书收到床底下去。

    并不是她寒酸,而是太激气。

    本来有人欣赏自己的作品,双手奉送,也是乐意的。但必须受馈赠的人明白,这是一件礼物,有它本身的价值。

    可是,很多人拿了穆澄的书,非但不感谢,还以为是给穆澄天大的面子。这小泵子就是一例。

    每次都有类同的一句尖酸刻薄的话,塞给穆澄:

    “大嫂,我拿几本书去替你做做宣传,若有没有人喜欢看,这阵子电视台的节目十分老土。也许闷起来翻翻书也是好的。”

    穆澄差点儿想问:

    “要不要我向你三呼谢恩了?”

    时至今日,以穆澄的名气也真不必如此低声下气的求人为她的书推介了吧?

    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些人明明占了人家的便宜,还要讲尽口响的说话,连一点最基本的尊重与回报都不肯支付。

    穆澄实在忍无可忍。

    这世界也真不只陶祖玲是这种人。那日一班旧同学叙旧,饮中国茶。

    其中一位女同学叫周丽姬的就说:

    “穆澄,我的同事不知多喜欢看你的小说,下次茶叙,你应该带些书来送老同学才对。”

    穆澄哑然,一时间红了脸,不晓如何作答。

    倒是方诗韵抿着嘴笑,说:

    “幸好穆澄不是开米铺,否则也应该在下次叙面时提包米来分派老同学才对!”

    周丽姬知道自己被抢白,立即反攻:

    “这怎么同呢?书是可有可无!”

    “当然相同,都是赖以维生之物,前者是身体口粮,后者是精神食粮。穆澄是靠写书讨生活的。你若跑上律师楼叫人家替你签法律文件,举手之劳而己,人家也不肯白白帮忙而不收费吧!灯油火蜡、伙记人工,还加十年寒窗苦读的学费本钱,这条数怎么计?”

    穆澄对方诗韵感激至极。

    太说到她心坎上去了。

    这种剥削了人家利益而仍大模斯样、自以为是的人,真是太令人气愤了。

    因而在陶祖玲出现之前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