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宫闱史_第187章不便直言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87章不便直言 (第2/2页)

品貌端方,骨格凝重,不愧天潢贵胄,一时竟分不出高下来。所以高宗心下,很觉迟疑,不能决断。默想了半日。

    忽得一法,命内侍撰选了美丽宫女二十人,分赐于普安、恩平两邸。二王蒙赐,谢恩而退。普安郡王瑷,得了十个宫女,却只令给事左右,绝不相犯。

    恩平郡王璩,得了十个宫女,便左拥右抱,日夕取乐。过了一年,吏部尚书张寿,入见高宗,偶然谈及皇储一事。张寿乘机言道:“立储乃国家大事,今日国计,无过于此,请陛下于普安、恩平两邸,择一建立。”

    高宗点头道:“卿言甚是!朕当选择一人,即行册章。”张寿既退,高宗命向两邸,调回去年赐给的二十个宫女,在普安邸中的十个人,尚是处女,那恩平邸中的十个人,都已破瓜了。高宗乃决计立普安郡王瑷为皇嗣,因将分赐宫女一事,告知吴后。

    吴后亦赞成立瑷为嗣,商议已定,尚未宣布。利州提点刑狱范如圭,选择至和、嘉佑间名臣表疏,三十六篇,进陈御览。高宗知道他在讽谏,即日明下诏谕,立普安郡王瑗为皇嗣,改名为玮。加封恩平郡王璩,开府仪同三司,判大宗正寺,改称皇侄,仍将宫女,一概给还。

    册储礼成,中外人心大悦!忽右相陈康伯入报高宗道:“金人恐要败盟,请陛下速筹边防才好。”

    康伯之言,刚才说毕,汤思退很觉不快!接口说道:“去岁使臣回来,还说邻国恭顺,和好无他。这败盟的话,从何而来。臣以为都是沿边守臣,图立战功,妄觊封赏,所以有这讹传。”

    康伯微笑道:“恐怕此翻未必是讹传了。陛下不信,可召问吏部尚书张寿,就可知道这消息,并非假的。”

    高宗忙传张寿入见,询问败盟的消息从何而来?张寿便将如何能得这消息的原因一一奏知,原来,南宋与金国和好以来,每年遇到两国皇帝生辰及正旦,必定互相遣使祝贺。

    这一条也载在和约里面,是每年必要履行的。今年金国派来贺正旦的使,乃是礼部尚书史宜生。

    这史宜生本来是中国福建人氏,遇见一个善相的僧人替他看相,说他两颧高耸,天庭相配,地角方圆,是个公卿之相,后来又看他的手和手腕,说道:“你身上的汗毛,一齐向上逆生。

    臂上的毛,且复于手腕,必定要投往他邦,背了祖国,方得富贵。”史宜生听了这话,也似信不信的,抛在一旁。

    过了一二年,忽然遇着一个龟山僧人,器重宜生的才干,愿意介绍他到金国去做些事情。宜生陡然忆起从前相面的话来,便欣然答应,随了龟山北行。不上几年,居然一帆风顺。

    在金国做到礼部尚书。金主亮便派他做了贺正旦的使臣。这史宜生,本是中国人,宋朝乃是他的祖国,乃是有心要帮助的,他早已知道金主亮,四下调兵,要想与宋开战,不过还没有宣布就是了。

    宜生沿路行来,见宋朝全无准备,边院空虚,心内很觉担忧,便拿定主意,泄漏机关,好使宋朝早做防备,免得被金兵突然杀来,弄得国破家亡。

    及至到了临安,便至班荆馆休息。宋朝与金修好之后,便在离临安三十里的地方,筑了一座使馆,取名为班荆馆,专为北来使臣,寄宿及筵宴之所。

    照例北使到了班荆馆,派有馆伴使陪侍。这次派的馆伴使,是吏部尚书张寿,依着向例,引使臣诣阙入贺,赐御筵于馆内。传宣抚问买龙茶一斤,银合三十两。一切礼毕,史宜生便和张寿叙谈,并说起自己也是宋人,不过在金为官的话。

    张寿见史宜生谈话颇为直爽,也就很觉亲近。史宜生有意要吐露金人将欲败盟,引兵南下的消息,只因还有副使在座,不便直言,遂向张寿使了个眼色,故意望着北方说道:“今日北风甚劲,阁下须要小心防备,恐生寒疾。”张寿为人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